自主創新,打贏藍天保衛戰!
何謂藍天保衛戰?本質就是要盡快盡早圓滿徹底完成霧霾治理的目標任務。研究顯示,高濃度大氣氣溶膠是造成我國霾天氣頻發的主要因素,氣溶膠由直接排放的一次氣溶膠(例如土壤粒
何謂藍天保衛戰?本質就是要盡快盡早圓滿徹底完成霧霾治理的目標任務。研究顯示,高濃度大氣氣溶膠是造成我國霾天氣頻發的主要因素,氣溶膠由直接排放的一次氣溶膠(例如土壤粒子、海鹽粒子、燃燒煙塵等)和氣態前體物轉化形成的二次氣溶膠組成(例如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物等)。近期研究顯示,二次氣溶膠已成為我國大氣氣溶膠的主要部分,在重霾污染期間占比可高達80%左右。針對我國霧霾污染現狀,保藍認為,減排和治理不可偏廢。霧霾治理的關鍵在于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霧霾治理,二是抓污染減排,三是抓碳中和協同治理。如果不能三者兼顧,則難以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難以對于我國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形成有力支持,難以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實質的歷史貢獻,難以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地球建設作出獨特的中國貢獻。目前,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的歷史背景下,我國必須做到污染減排、霧霾治理和碳減排的協調兼顧,否則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將難以經得起歷史、人民和世界的考驗。以上三個方面任務如何兼顧完成,關鍵樞紐就在于能否以自主創新的環境治理方式推進霧霾治理目標的圓滿實現。
霧霾治理一定要實事求是,講求實效。就大氣治理而言,當前推進大氣治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防控+產業轉移”模式,另外一種是我國的“引入西方成熟技術+限產”模式,源自西方的活性炭(焦)技術和SCR技術是我國主管部門當前進行大氣治理的主流技術。與此同時,在霧霾天氣,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已成為常規的管理手段。從現實來看,我國的“引入西方成熟技術+限產”模式帶來兩大問題:一是西方現有大氣治理技術并未真正解決我國霧霾污染問題;二是企業停產限產影響社會經濟正常運行,不利于以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實踐證明,在以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我國大氣污染治理不能再走西方產業轉移的老路,而要走一條“自主技術創新+循環經濟”的新路。只有走自有技術創新的新路,我國霧霾問題才能得到徹底的治理。
一、為什么霧霾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目前,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現狀并不樂觀。生態環境保護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并不穩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霧霾污染形成反復,治理效果不甚明顯。全國空氣質量改善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反彈,尤其是非重點區域問題凸顯。霧霾治理,期限一拖再拖,效果起起伏伏。社會各界對于霧霾治理的質疑和探討之聲不絕于耳。
為什么西方成熟大氣治理技術不能徹底解決我國霧霾治理問題,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西方成熟大氣治理技術的使用,有著具體的場景和不同的環境。在我國當前大氣治理的背景下,自國外引進的活性炭(焦)技術和SCR技術等西方大氣治理技術是否符合我國煙氣治理的實際,是否能徹底解決我國大氣污染問題,亟待進行進一步研究和評估。二是西方成熟大氣治理技術在我國的整體推廣應用、費用成本、治理成效等實際情況如何,亟待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并形成科學、客觀、清晰的評估結果。三是我國自主、創新、高效的大氣治理技術發展規劃和發展路徑亟待予以明確。
二、必須把推進自主知識產權環境治理技術創新作為深入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點
只有積極推進根植我國產業環境的自主知識產權環境治理技術創新,才能提升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只有積極推進根植我國產業環境的自主知識產權環境治理技術創新,才能建構以我為主的環境治理技術創新體系。只有積極推進根植我國產業環境的自主知識產權環境治理技術創新,才能避免在環境治理技術領域受制于人,有利于在我國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更好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行業創新動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在我國環保產業領域,只有嚴控腐敗風險,嚴查腐敗行為,嚴格規章制度,才能確保我國環保產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確保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正確的方向,才能確保我國形成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四、完善我國治理技術創新體系,助力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
以減排結果為導向,完善我國污染物管控標準指標體系;以治理結果為導向,完善我國霧霾污染治理路徑和方案;以創新協同為核心,建立我國污染治理、碳達峰、碳中和的協同治理機制;確立以污染物排放當量結果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建構我國大氣治理成效評價體系;以創新為導向,建構我國自主環境治理技術創新激勵制度;以應用為導向,建構我國自主環境治理技術應用推廣機制;以反腐為導向,建構我國環保產業監管體系。